蒙古族舞蹈《奔腾》由马跃先生创作编导并于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马跃先生在《奔腾》中,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5月31日,在“美育中国·中舞联盟公益大讲堂”第八十四课上,原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民族民间舞学科负责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老师以《烙印》为主题,为我们讲述了《奔腾》背后的故事以及《奔腾》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马承魁老师是马跃先生蒙古族舞蹈教材重要的传承人,现在最为流行的蒙古族经典教学组合——摆手组合,首次亮相就是在86届首届大专班的毕业晚会上,由马承魁老师和康绍辉老师表演,同时马承魁老师也是舞蹈《奔腾》86版的原跳。
歌德曾经在他的作品《人性》当中说过,“一颗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形状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化作一个个烙印,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身体里。对于舞者来说,每一次训练、每一个作品、每一场演出、每一位老师都会成为舞者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烙印,汇入身体的每一次律动之中。
年,马承魁老师在中央民族大学作为马跃先生的学生参加了《奔腾》的首演,这是他整个舞蹈生涯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这是因为《奔腾》带给他的不仅仅是风格上的拓展和丰富,更是对蒙古族舞蹈有了一种精神上的理解与共鸣。《奔腾》对于马承魁老师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而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是一种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时也成为一个深深刻在身体里的烙印。
《奔腾》这部作品可以被称为蒙古族舞蹈的一座里程碑。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全国都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而《奔腾》这部作品,以他磅礴的气势、浓郁的风格、灵动的表演,表现出了那个时期华夏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至此之后,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历了一次由外在风格到内在神韵,由身体到灵魂的飞跃。
《奔腾》对于蒙古族舞蹈来说其影响与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奔腾》所体现出的民族舞蹈审美内涵与情感内核是具有典范意义。“大无畏”的民族精神与勇敢朴素的舞蹈风貌是《奔腾》所体现出的民族舞蹈审美精魂。草原上的蓝天、白云、烈日炎炎是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血脉相连,草原上凛冽的寒风锻造了马背民族的铮铮风骨,纷飞的大雪磨炼着草原骄子的顽强意志。《奔腾》中的片段,无论是慢板的细腻悠扬,还是快板的热血沸腾,都体现出了一代天骄的坚毅,不断强化着蒙古民族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奔腾》的创作是一次超越,也是一次探索,是对原有蒙古族舞蹈既定风格的超越,也是对民族舞蹈精神内核的深度探索。
纵观我国的民族舞蹈现状,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总是能够引领方向,不论是对风格特征的深入挖掘,还是对舞蹈题材的深度解读,还是作品对灵魂的直击叩问,都表现出蒙古族舞蹈发展的蓬勃生机。而这样的景象都与《奔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改革与创新密不可分。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奔腾》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影响依旧深远。
注:本公益项目您可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ntenga.com/btdl/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