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摘自华安证券年7月3日已发布的《碳市场启动在即,危化督查再收紧》,具体分析内容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等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刘万鹏执业证书编号:S4曾祥钊执业证书编号:S4核心观点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1)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是未来全球发展主基调,中国碳中和任重道远。截至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包括已经实现目标、已写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计划在年前实现“碳达峰”,在年前实现“碳中和”。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最高行业之一,“工艺排碳”和“能源排碳”的中和压力更大。据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受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碳的全生命周期分为“生产排碳”和“使用排碳”,其中生产排碳分为“工艺排碳”和“工程排碳”,使用排碳分为“能源排碳”和“产品排碳”。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排碳”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排碳”对碳中和压力更大,或优先碳达峰。
低排放和负排放是化工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对于石油及化工行业而言,1月15日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在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等6大方面有相关倡议举措。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碳氢转化带来的碳排放是能化产品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我们认为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炼油等领域会受到指标限制,短期对“路条”的担心、中期对政策的担心、远期对此类公司是否有能力做产品结构转移的担心都会反映在估值上。原材料方面,碳中和将加速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的发展。化工产品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2)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3)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2)生态环境部收紧化工项目审批
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根据《意见》,“两高”项目将对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六个行业产生影响。
《意见》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快现有“两高”项目的改革与淘汰出清,具体来看对化工行业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意见》要求强化规划环评效力。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适时优化调整规划;《意见》明确,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对于新建的“两高”项目,《意见》明确,要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耗煤项目还应严格按规定采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措施,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意见》强调,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不得以改革试点名义随意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为保障政策落地见效,《意见》提出,对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已批复环评文件的“两高”项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开展复核。对未依法报批环评文件即擅自开工建设的“两高”项目,或未依法重新报批环评文件擅自发生重大变动的,应责令立即停止建设,依法严肃查处;对不满足生态环境准入条件的,依法责令恢复原状。
3)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推动碳达峰,全国碳市场启动临近
6月9日,我国首个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在浙江成立,引导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以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为主体建设运营,未来五年,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将力争引导创建个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工程、个绿色产业集聚区、个绿色技术示范基地、推动培育个绿色技术创新龙头骨干企业,催生0项以上绿色创新技术、转化推广项以上绿色创新技术,撬动万亿元绿色产业生态。
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维护交易市场秩序。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根据公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4)MDI价格有望反弹,万华化学福建项目环评公示
MDI价格已击穿边际产能现金成本,传统旺季临近,价差有望反弹。6月18日,聚合MDI华东中间价(含税)为元/吨,纯MDI华东中间价(含税)为元/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MDI价格下降,导致MDI价差缩小至近期低点。
近日,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管委会发布了关于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项目环评公示,产品包括苯胺万吨/年、PVC80万吨/年、TDI25万吨/年。本次公示包括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万吨苯胺项目第一次公示、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PVC项目第二次公示、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扩建25万吨/年TDI项目第二次公示。具体公示内容如下:
1)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万吨苯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包含建设3×36万吨/年硝酸装置、3×48万吨/年硝基苯装置、3×36万吨/年苯胺装置,性质为改扩建;
2)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PVC项目,项目总投资46亿元,拟分两期建设,预计工期共6年,性质为扩建项目(厂内新建项目);
3)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扩建25万吨/年TDI项目,项目总投资19亿元,预计2年建成,性质为扩建。
5)凯赛生物生物基尼龙即将投产,共同开启合成生物学时代
凯赛在疆项目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顺利投产,为山西战略提供技术验证,开拓下游应用端市场。6月22日,凯赛生物公司官方发布新闻,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项目计划于6月26至27日投产。凯赛(乌苏)年产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经过调试,计划于本周末开始投料生产,首批正式生产的生物基戊二胺预计于6月底产出,后续的生物基聚酰胺连续聚合和间歇聚合工段将随着生物基戊二胺的产出同时接续开启,生产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生物基聚酰胺产品。
公司计划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投资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计划总投资亿元,分期分步实施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包括8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项目(含已募投的吨/年癸二酸实施地变更)、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项目和90万吨生物基尼龙项目。
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产业化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秸秆等生物废弃物的产业化利用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三大重点之一。公司以秸秆为原料的1万吨乳酸示范项目预计在21年底建成,将突破玉米原料的限制,彻底解决生物化工与粮食安全的矛盾。同时,公司可以以秸秆制乳酸为契机,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戊二胺等其他生物基产品,布局更广阔的生物基材料市场。
风险提示
政策扰动,技术扩散,新技术突破,全球知识产权争端,全球贸易争端,碳排放趋严带来抢上产能风险,油价大幅下跌风险,经济大幅下滑风险。
正文部分
1.行业重点事件
1.1碳中和或带来化工行业颠覆性变革和机遇
碳中和是未来全球发展主基调,中国碳中和任重道远。截至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包括已经实现目标、已写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计划在年前实现“碳达峰”,在年前实现“碳中和”。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最高行业之一,“工艺排碳”和“能源排碳”的中和压力更大。据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受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碳的全生命周期分为“生产排碳”和“使用排碳”,其中生产排碳分为“工艺排碳”和“工程排碳”,使用排碳分为“能源排碳”和“产品排碳”。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排碳”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排碳”对碳中和压力更大,或优先碳达峰。
低排放和负排放是化工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对于石油及化工行业而言,1月15日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在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等6大方面有相关倡议举措。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碳氢转化带来的碳排放是能化产品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我们认为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炼油等领域会受到指标限制,短期对“路条”的担心、中期对政策的担心、远期对此类公司是否有能力做产品结构转移的担心都会反映在估值上。原材料方面,碳中和将加速生物基材料和循环材料的发展。化工产品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从行业演变看,我们认为未来40年化工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预计经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分步达峰。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或不同。我们理解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2)第二阶段未来的竞争在下游和海外。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但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盈利中枢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或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亦或是继续扩大同类产品产能,只是将新增产能转移至碳容量更大的国家或地区。在第二阶段,化工企业或许会面临公用工程的大面积技改,利用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降低能耗,以减少与碳中和相关的税费成本;
(3)第三阶段生物基材料和能源的时代。化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不会因为政策而消失。但在碳中和目标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生物基材料是一种可能的替代/补充方案。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化石基材料成本上升(碳排放税费增加)、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新的底层材料。
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是长达40年的行业演变思路,主要影响的是远期高耗能产品或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对于已获批的规划项目影响较小。此外,在目标下会演变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地,以及新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新型储能技术、新型核电技术、新型回收技术等等)的突破,我们理解的3个阶段也可能相互交错进行。
1.2生态环境部收紧化工项目审批
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就加强“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提出指导意见。根据《意见》,“两高”项目暂按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六个行业类别统计。意见包含五个方面,十二条,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约束:深入实施“三线一单”,强化规划环评效力。
(2)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落实区域削减要求、合理划分事权。
(3)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4)依排污许可证强化监管执法: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执法监管。
(5)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建立管理台账、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
《意见》的出台对化工行业影响深刻而广泛,将进一步提高化工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快现有项目的改革与淘汰出清。《意见》要求强化规划环评效力。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适时优化调整规划;《意见》明确,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对于新建的“两高”项目,《意见》明确,要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耗煤项目还应严格按规定采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措施,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意见》强调,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不得以改革试点名义随意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为保障政策落地见效,《意见》提出,对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已批复环评文件的“两高”项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开展复核。对未依法报批环评文件即擅自开工建设的“两高”项目,或未依法重新报批环评文件擅自发生重大变动的,应责令立即停止建设,依法严肃查处;对不满足生态环境准入条件的,依法责令恢复原状。
近段时间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多个能源化工大省也都收紧了化工项目审批的闸门。今年5月19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厅等9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两高”项目梳理排查的通知》,部署“两高”项目排查工作,这已是山东省今年严控“两高”项目的第二道“金牌”;在能源化工大省陕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通知》近期已下发到该省发改委,据省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总的思路是新上项目能耗要等量置换;辽宁省则提出,从审批行为、投资准入、节能审查、能耗双控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审查、事中事后监管等7个方面入手,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目前内蒙古在严把“两高”项目准入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控制排放总量的原则。不论项目是否采取新工艺、新技术,只要新上项目就有可能带来排放总量超标,就不能通过审批。
1.3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推动碳达峰,全国碳市场启动临近
6月9日,我国首个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在浙江成立,引导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以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为主体建设运营,未来五年,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将力争引导创建个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工程、个绿色产业集聚区、个绿色技术示范基地、推动培育个绿色技术创新龙头骨干企业,催生0项以上绿色创新技术、转化推广项以上绿色创新技术,撬动万亿元绿色产业生态。目前,“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等第一批30项技术成果已经正式上架,并开展交易。
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维护交易市场秩序。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根据公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1)涨跌幅限制方面,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2)交易时间方面,除法定节假日及交易机构公告的休市日外,采取挂牌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至15:00,采取大宗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至15:00。采取单向竞价方式的交易时段由交易机构另行公告。
1.4化工行业迎来大检查,应急管理部开展危化品专项督导
应急管理部对14个重点省份启动危化专项督查。6月15日,应急管理部发布信息,将派出6个工作组,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14个重点省份开展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专项督导核查。督导核查采用量化评分方式,认真研判应对大宗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和极端天气等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安全风险。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结合本地情况也立即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主要对重点部位、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进行整治。6月11日,国新办举行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推动安全发展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在发布会上介绍,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事故罚款由现行法规定的20万元至万元,提高至30万元至1亿元。
1.5重点环评
石化板块:6月份新增环评报告中,新增乙二醇产品产能万吨、芳烃产品产能89万吨、乙烯及下游产品产能万吨。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次公示,6月2日,中石化天津分公司天津南港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环评拟审批公示,产品为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投资额未知。据库尔勒市人民政府公开公示,6月10日,中昆化工2×60万吨/年天然气制乙二醇项目环评第二次公示,产品为乙二烯,总投资亿元。据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公开公示,6月17日,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项目系统配套第二油品码头改造工程环评审批公示,产品为芳烃,总投资未知。
煤化工板块:6月份新增环评报告中,新增聚烯烃产品产能50万吨、液化天然气产品产能40万吨。据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公开公示,6月2日,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套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环评受理公示,产品为聚烯烃,投资额亿元。据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公开公示,6月7日,利用焦炉煤气年产40万吨液化天然气项目环评拟审批公示,产品为液化天然气,总投资未知。
塑料和橡胶板块:6月份新增环评报告中,新增PBAT产品产能28万吨、聚乳酸产品产能15万吨、PVC产品产能80万吨。据道恩股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ntenga.com/btxx/1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