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混乱的大脑,亟需梳理—可视化思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这些都是所谓的“干扰源”。比如:1.来自内部的干扰源:我们大脑天生就爱分心,当你在工作的时候,一会想起贷款没还,于是赶紧的还款,一会想起最近要看的书还没下单,赶紧的下单,一会想起还有个重要的电话还没回,赶紧的打过去。总之,我们的大脑里,永远如万马奔腾,不得一刻安宁。2.来自外部的干扰源:朋友找你闲聊,闺蜜找你吐槽,同事找你聚餐。各种APP未点开的红点点,生怕错过信息的你一定没少点开,各大网络平台狂轰乱炸的新闻八卦事,总让你牵肠挂肚。信息的发达,交流的增加,把我们原本的生活扯得支离破碎。3.来自焦虑的干扰:这个时代,生存的压力,发展的瓶颈,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们变的越来越焦虑。看到别人进步,就这也学,那个也报名。看到别人发财,就这个也投资,那个也加入,忙的手忙脚乱,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干扰源,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却又抓不着重点,不知道在忙什么,效率低下,劳累伤身。而此时,你最需要的就是解放大脑,解放大脑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脑袋里的想法和事情拿出来。这就需要用到一个思维——可视化思维!02二.什么是可视化思维
要想彻底理解和运用可视化思维,就要先从它的概念说起:可视化思维(Thinking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为了方便使用这一思维,我将其理解成:将各种大脑信息以看得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用文字或图像呈现于纸张,黑板,墙面等地方。大脑里的信息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好整理,但是以这样的形式就拿出来,可以更直观,更方便去整理加工了。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清除大脑因阻塞太多太杂信息而运行太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理解可视化思维,举个例子就会明白。9×9=81,很简单,但是99×99=?你就需要拿出纸和笔把计算的过程梳理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可视化了,让你看到运算逻辑的过程。再举个例子:你作为项目负责人,对一个新品投入市场需要同时考虑人员配置,能力状况,时间成本,启动资金,商品品类,库存周转,发展前景等众多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存在于你大脑中罗列出来的的信息,如果以可视化的图片形式呈现,就会如下:就会发现,当把大脑中的信息,呈现出来可以看见的时候,就会很清晰的看到我们要思考的几个要素,每个要素下面又会有哪些因素,清晰明了。而整个记录的过程就是将大脑信息可视化的过程,这就是可视化思维。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掌握可视化思维呢?可视化思维真的可以帮我们改善大脑混乱,提升工作效率吗?03三.为什么要学习可视化思维?
随着我们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生活压力不断升高,个人追求成长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繁多,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脑进行加工处理。来自于工作,家庭,生活琐事不断的充斥着我们的大脑,稍不留神就不会遗留要做的事,而且还严重的影响着工作的效率。而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1.大脑的缺陷—“转身就忘”,存储空间有限文学家纪伯伦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现在来看,不需要走多远,就忘记我们要干什么了。打开百度,忘记自己要查什么了;电影中看到熟悉的演员,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钥匙刚放进口袋,却在满世界找钥匙;为什么转身就忘,瞬间失忆,难道是记忆力不好了吗?这一切都源自于“工作记忆”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工作记忆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可以将工作记忆理解为对必要成分的短时的、特殊的聚焦。换句话说,“工作记忆”就是大脑在思考过程中暂时性存储部分信息的能力。可惜的是这个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一般为4±1个信息单位,其保持时间约为10至20秒,而且这种记忆易被抹去,并随时更换。“工作记忆”这种易被抹去并随时更换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翻开一本书,一个知识点你觉得很有启发,接着看,又会有新的启发,但是一本数看完,我们好像只记得其中的一两个知识点,对于其他的内容都忘记了。在工作的时候,会突然冒出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是同事的突然打断,等再去回忆那个想法的时候,完全没有印象,甚至会忘记刚才出现过想法一事。2.大脑的本能—“蔡格尼克效应”,不停打断工作什么是“蔡格尼克”效应?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effect),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蔡格尼克效应”会让我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事情印象更深刻,会不断的提醒我们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情。这个现象最大的弊端就是,持续不断的打断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比如:正在工作,突然想起来信用卡到期了,等一下,先把手头工作做完,没过多久,那个账单又来提醒你,账单到期,逾期会影响信用,但是现在工资还没发下来,不停的打断你。这种状态下,工作效率多么低,可想而知。关键在于,“蔡格尼克效应”是大脑的一种本能,无论我们如何去强制自己专心工作都没用。因为本能会不断的提示你未完成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如果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处理,那么就会导致工作中断,那样就会打乱工作节奏,降低工作效率。不管是“工作记忆”还是“蔡格尼效应”,都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本能和规律,只有认识到这些规律的缺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去解决。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这些信息从大脑里“拿出来,记下来”。这样既能避免“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又能消除大脑的“蔡格尼效应”不断提示。所谓的“拿出来,记下来”,运用的核心原理就是使用可视化思维,将信息记录下来,随时可见的状态。那么如何具体的运用可视化思维,提升工作效率呢?04四.学会运用可视化思维,提升工作效率
可视化思维的核心原理,是将大脑信息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当知道这个原理之后,应用方式会有很多种,可以用白板,墙面,纸张,甚至是电脑桌面作为介质,将信息可视化记录下来。我使用的是白板记录,将工作生活种会产生的信息归为6个大类,并划分区域记录在白板上,分别是工作区,练习区,学习区,错题区,灵感区,杂事区。1.工作区—将工作内容可视化工作区就是每天的日常工作,这里除了会用便签纸贴上每天的工作计划之外,重要的作用是工作当中遇到关于工作相关的想法,灵感等,我都会第一时间拿出便签纸,写下来,贴上去。然后等空闲时间再拿出来整理,消化吸收。如果不及时记录的话,这些好的想法就会稍纵即逝,那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损失。而如果我停下来,去使用软件记录,那么就会去查找相关的软件,并找到对应的分类再放进去,这本来就是一件耗时的事,会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而且就算放进软件里,再次进去打开的概率也相当的小。但是用贴在我随时可见的地方,就方便了我及时的去处理,既省时,又方便。2.练习区—刻意练习薄弱环节练习区域,专门是用来提示自己改进的地方。提前把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贴上,随时提醒自己刻意的去按照要求练习。比如,最近在写作,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情东西一句西写一句,自己看的懂,但是读者却不一定理解,存在逻辑混乱。那么就要求自己按照用户方便理解的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每当我不按照要求写的时候,就会去看一眼练习区的提示,纠正自己。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思维和方法,我们虽然知道,但是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调取不出来,根本就想不到这个方法和思维。所以,当我们对一个思维技能还没有掌握到铭刻于心的时候,就要经常的看练习区,不断的提醒自己,去练习直到变成习惯。3.学习区—成长指南杂货铺学习区,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比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作者会经常提到一些重要的资料,书本,还有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案例。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停下来,去购买书籍,去网上找到相关资料,那么就会大大的影响看书的效率。而如果随手记录下来,贴到学习区,等看完书再去统一处理,就会高效很多。一般厉害的作者,都会推荐一些和他差不多,甚至更厉害的书籍和作者,这些只有在学习当中才能发现的,有价值的书籍和资料,又在另一方面节省了我们日常找书,找资料的时间。4.错题区—人生错题不容再犯错题区,记录自己弱点,薄弱环节。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跌倒。但是同样的错误再犯,无疑于在一个地方重复的跌倒。比如在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说教别人,给人带来很大的反感,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说教的方式。所以,如果再沟通的时候就抬起头看下错题区,去提醒自己不要说教,直到这点养成习惯,才从白板上私下这条。如果错误的经验不及时纠正,却又在期待新的突破,这可能吗?因此,针对自己的错误,薄弱的环节,都需要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改进。如果只是告诉自己记住了,还有可能再犯。因为大脑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5.灵感区—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想法。这其中就不乏很多有价值的灵感,但是如果不留心记录,“工作记忆”就会全部抹去,所剩无几。如果工作的时候,因为突然冒出来的一个灵感,而去打断手上的工作,去针对灵感展开来思考,那么就会出现大脑一会想东,一会想西,因为每天产生的想法太多了,不可能每一次都去追下去,那样的话,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有多低。所以,当出现灵感,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贴在灵感区,等处理完手头事情,再去逐一的思考那些有价值的灵感。6.杂事区—拒绝琐事进入大脑在工作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琐碎的杂事,不可避免。比如:一条待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