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又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电影由七个故事组成,全片从新中国成立作为节点往前延伸!电影跳出同类电影的思维逻辑,不依靠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把镜头放在了奔腾时代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用他们讲大时代。“我”和“我的祖国”,重点在于:都是从“我”出发。
我们先来讲前两段,《前夜》、《相遇》,这是我认为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
一·《前夜》小人物烘托大背景
电影一开始就营造出大片的既视感,相当适合做开场。自动升旗工程师林治远面临的是一个限时而艰巨的任务,倒计时一直在走,营造出紧迫感,小危机、大危机接连不断,时刻在用紧张感暴击观众眼球。
在短片末段,黄渤像一个勇士一样,在限定的时间内、规定的目标下,突破重重阻碍,在最后的时刻,保证了国旗顺利地升起。
导演选择了最细微的点滴,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截球,通过这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使用电动升旗设备是多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建立,又该是怎样的开天辟地、创造惊世奇迹的伟大功勋。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国旗重量精确到克、工程师喜欢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献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夕阳…这一幕幕细节,都是历史尘埃中的光辉。它把对家国情怀追思,对坚持和奉献的铭记,用小人物的感同身受娓娓道来,细碎而温情。
二·《相遇》一本爱情小说
紧张的《前夜》过后,迎来的是舒缓的《相遇》,我国第一代原子工作者为了国家舍弃个人情爱,在受到原子辐射导致不久于人世的高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邂逅了初恋,也见证了个人和国家的梦想的实现。
我们一定会疑问,高远为什么受这么重的辐射伤害呢!
电影中的实验,实验中铀反应异常,机器发出警报,领导马上命令人员疏散。可高远为什么又回去了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发生核泄露,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会危及到整个城市。
想到这里,高远毫不犹疑地走回实验室,用血肉之躯拽开了两块铀,从而避免了一次难以承受的灾难。很快,在消杀过程中高远开始流鼻血,为啥这么快就流鼻血了呢?一块90%以上纯度的铀-,正在进行链式反应,他伸手进去拽开了。
什么概念?相当于你徒手伸进正在运行反应堆把核燃料拽出来了。相当于接受了一次没有冲击波没有热辐射的原子弹爆炸。这剂量……切尔诺贝利的消防员都达不到啊!
这里我不过多的解释确定性效应了,总之一句话,高远必死无疑。
后面高远每天都问一遍有没有动静,因为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后面医生强调说血小板很低,意思就是,人都快不行了,你们都不通知家里人?
是得,不能通知。
为了祖国的强大,隐姓埋名,就是死,也要过了脱密期才能公布。核工业人的口头禅:献出青春献终身,献出终身献子孙。这是当年造原子弹时流传下来的,这不是调侃,这是奉献。
以上,这才是《相遇》这个故事的深层内涵,读懂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后来方敏在高远经常坐的汽车等到了他,被辐射后的他戴着口罩,不能与方敏相认。方敏向高远诉说他们从相识至相爱的故事,而高远却不能向方敏诉说,他经历了什么,他遭受了什么,他仅仅回答“你认错人了。”
她知道他是他,离得那么近却感觉那么远。直到车停下,看到欢呼雀跃的人群,人们高呼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他走下车,她也走下车。
高远摘下口罩,他们却被奔腾的人群冲散了。直到后来,方敏在报纸上看到为我国原子事业牺牲者名单中,看到了高远,泣不成声!
后半段张译全程被口罩遮蔽没有半张脸,没有言语表达,仅凭眼神飙戏,让人为之动容!
哪有轻易的现世安稳,不过是有人为了我们的相遇,而舍弃了他们的相遇罢。感恩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为祖国富强安康而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