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奔腾 > 奔腾故事 > 正文 > 正文

北方高原古镇记散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10 12:40:25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认知、行为差异,高原总是和神奇、神秘联系在一起。不管是青藏高原还是云贵高原,或许是远在天边的缘故,因未知的事物而有了这种感知。这一点,我想所有的高原都一样,包括黄土高原。我生在黄土高原,它自然成了我熟知的事物。对生在它之外的人,我想他们对北方这一区域就像我对未知的南方的感觉一样。黄土高原是北方一种主要地形,高原主体跨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省,青海、内蒙古、河北、河南四个省与其相连的地方也有少数这种地形。走过高原的人都用千沟万壑形容它的气势。时间长了,千百年来沟壑纵横就成了一个专指北方这一地形特征的词汇。在山西,除少数平地,它们就像点缀在自然界的少见的稀有植物一样,剩下的多数就是高原。走着走着,一个沟壑纵横的高原就出现前面,一条坡路通向高原之巅。有的上面建有城市、村庄。沟壑之多,像数不清的血脉连着土塬、梁卯。血脉里奔腾的是血液,充满生机,沟壑里走动的是人群、羊群,也有数千年的生命力。树也在沟壑里生长着,还有灌木与草丛,为高原增添绿意。人家也在里面住着。沟壑里就是一个世界,演绎着生活的冷暖、人间的悲喜。

在晋中市灵石县静升古镇,一个形似独立的世界,山与高原围着一块盆地。近地面低空的风刮着刮着到了东面就被山挡住了,刮到北面、南面就被高原挡住了。跑来跑去的人也一样,跑到东面碰到山堵住了路,跑到北面、南面又被高原堵住。大山与高原只有极少的路通往外面世界,便总有向往外界的人走上这些希望之路。从哪条小路到沁源,又从哪条路到介休,古人都是善于探险的人,能沿着这些路到达目的地。那时人人会走的路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只知道盆地上一条与河的流向相同的通往县城的大道。多数沟壑是“死胡同”,走着走着就没路了,土崖把沟谷、盆地与高原隔绝。只有少数沟壑长达数里,可以一直深入,沟壑连着另一沟壑,里面的路变得多了起来,枝枝叉叉地分布着,少数几条渐趋抬高的坡路把你带到高原上。我沿着一两条沟壑爬上过高原,人烟稀少,感觉来到了不同世界。太阳光照着,风也在上面刮着。数十公里内都是这高原与沟壑,上面远远近近散布着些村落。村落里有一团一团的树,掩映着人们的房子。

我钦佩黄土高原的人。数千年前,甚至可能会更早,他们或许就像地上的蒿草一样土生土长在这里,沐着阳光,也经受着风雨,也或许从别处迁来,他们发明了窑洞。高原上大风烈烈,不宜住人,平地上满布河流、农田,也不能住人,就在沟谷里、半坡上找一块土崖或者人工刨成一块土崖,在上面打出窑洞来。高原的人便自古住着土窑洞,一直住到现在。这是北方高原特有的现象。高原之外的人没见过窑洞,都来北方看窑洞,就像一辈子居住大山里没见过大城市的老人去城市看大厦高楼一样,露出惊讶。

静升古镇长期以来一直是个农业古镇,有深厚的农业文明。江南水多,水上船来船往,渔业发达,便多渔业水乡。塞外草多,牛羊成群,多牧业部落。黄土高原有如此多黄土,像上天所赐专门用来发展农业的,静升古镇的确处处体现农业气息。高原的土塬上、高原下的盆地里都是平整的种满庄稼黄澄澄的土地,为何自古没有人在这些平地上居住?人们选择不适合大面积耕种的沟谷、半坡建住宅,就是为了省着好地作农田。于是,每个春天就看到古镇塬上塬下的平地上麦田绿油油的一片。

明清以前先民打造的古镇不知像不像明清时期一样有儒学文化气息的大批宅院,敢肯定的是自古农业文明有大的影响。古镇明清时期有九沟八堡十八巷,居民基本都集中在这些区域。住人的地方绝不占用上好的农田。九条沟自然不必说,多数沟谷里地形狭窄,土地贫瘠,日照时间不比外面长,人们占用的当然算不上好地。八个夯土堡子,也只有和义堡、拱极堡建在塬下平地上,其余朝阳堡、恒泰堡、崇宁堡等六个堡子都建在坡地上。十八个巷子也或建在沟谷里,或紧依塬脚而建,并未占去太多平地。不发达的古代,出于为了生存、活着而不至于挨饿,各行各业中生产粮食的农业绝对是重中之重。古镇重视农业,农民数量多,农业、农村气息自然重。居民最先聚集居住的九条沟,多数名字都是与地理地貌、世居的农业家族、农民的期愿有关,如杨树沟、道左沟、十字瓮门沟、阎家沟、肥家沟、孙家沟、富足沟。巷子的命名也是较多依据世居家族或人伦教化,如田家巷、李家巷、程家巷、仁厚巷、里仁巷,缺少具有儒家文化人文气息如举人巷、状元巷之类的名字,也没有商业文化的名字如油坊巷、宰牛巷、鱼市巷、纱帽巷、木匠巷。这里是平凡的高原,不是宗教神圣的世界。这里的人与土地打交道,耕地劳作,过着世俗的生活,于是也不会把沟、巷命名为神龙沟、仙人巷。就是这样低调朴实的古镇农民中走出了商人。到明清时期,王家开手工作坊,开各种店铺,卖布匹、鞋帽、马匹、农具、粮食等等各式百货,出了历史上最多的商、官,生意做了出去,做到了陕西、蒙古、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安徽。善于经营的王中极一生只做生意不做官。王肯任做官做到二品。东、西商业街(五里长街)商贸繁华起来,古镇结束农业时代的安静,古镇人自此生活在叫卖声、吆喝声中,但早期的地名也没有因之改变,而是延用旧称。

漫长的历史上,静升古镇发展成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规模。田家、阎家、程家、李家、王家、祁家、孙家……不管是哪个家族,最先只是居住在沟谷、半坡土窑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着知足的农民生活,维持着亘古不变的农业文明。但是还是改变了,有什么亘古不变?文明的发展进程没有人能阻挡。之后有了砖窑洞。古镇人筑堡是出于安全。明代正德年间村东半坡上建起朝阳堡,万历年间在村西建起凝固堡、恒泰堡。王家崇宁堡、恒贞堡、视履堡是比较年轻的古堡,但即便如此也是历史的古迹,至今数百年了。古镇从农业文明变成商业文明是在明清时期,典型的变化是住宅。农民的窑洞多是土窑洞,简朴而具实用性,除了窗户、门扇有些简单图案设计,上面没有别的不必要的装饰,农民追求简洁、朴实的艺术性和美感。商人的砖窑洞增设了廊檐,雕梁画栋,浓书重彩,商人挣了钱后讲面子讲派头,极注重装饰性,且装饰繁杂,有的到了冗杂地步,显示自己生活的阔绰,显示与众不同。王家由商及仕,商人、官员都装饰自己的住宅,王谦受、王谦和、王中极、王汝聪等一批人的住宅追求豪华到了极致。晋商宅院让朴实无华的北方乡野古镇上升到文化艺术古镇的高度。门额题字是艺术品。东街十字瓮门沟与杨树沟之间山梁上朝阳堡门洞上书“朝阳”,落款“顺治十年重建”。西街肥家沟与东沟之间山梁上崇宁堡门洞上书“崇宁”,落款时间“雍正四年”。恒贞堡上书“恒贞”,拱极堡上书“拱极”。穿行古街,能见到的其他题字还有“和义”“寅宾”“钟灵”“拥翠”“孕秀”“怀永图”“迓天休”“丽朝晖”……

住宅上各种图案雕刻是艺术品。常见的有牡丹、莲花、石榴、柿子、狮子、麒麟、鹿、鹤、蝙蝠、猴子、鱼、琴棋书画、八仙等等。恒贞堡内有一幅大石雕风景图案,三平方米左右,人称“渔樵耕读”图,上有山水、农田、屋舍等风景,也有渔人、樵夫、农夫、学士等人物。这个艺术作品也能看出古镇人守着务实的理念,从事打渔、砍柴、种地、读书这些事务。长期以来,北方的静升古镇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的世俗世界,没有浪漫的牧歌、渔歌、山歌。整日忙于生计,古镇多数人的生活还没有潇洒飘逸成一些古代壁画里描绘的日日狩猎、宴饮、歌舞。

早期民宅多数简单,正面是住人的土窑洞,周边一圈带院门的围墙。明清时期,商人宅院构造变复杂了,多了讲究。正面几间砖窑洞,有的一层之上建有二层。东西有厢房,有的为二层绣楼。正南有南厅、院门。有的院子是二进、三进的,中间还又多了过厅。如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古镇繁盛时,大户人家都建此类宅院。王家在西街半坡上建的几个古堡里有一百多个这样的院子。想想多数村子这种院子留下的已不多,还有的根本不具有古镇这样的财力,从老祖宗到现在全村就一直住着土窑洞。生时住豪宅,死后土塬上划出一片土地建有坟茔。祖茔土丘间立有石碑。祖茔牌坊上刻有大字。我见过书上王家祖茔(王家称王氏佳城)的图,立着精致的石牌坊,商业古镇墓地也极力地想为亡者装扮出人间一样的文化艺术气息。

古镇人修建宅院惜土如金,尽量利用沟谷、坡地,少占好地。即便如此,修建庙宇的地方不能没有。无论大村小村,修庙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人不能稀里糊涂地活着,人人希望自己的镇子土地风调雨顺,家家好运平安。古镇最早的寺庙与民宅一样建于何时叫什么名字没人说得清。保存到现在的古庙有元代文庙、后土庙,还有八蜡庙、关帝庙、三官庙、极乐庵。古镇人无论种地做买卖都是干实务,这些庙也不会浪费了银子白修,建起后就去烧香许愿、求神保佑,多以利用。文庙不只用来祈愿科考考中,也曾用作读书的学校。

从农业文明的古镇变成商业文明的古镇后,静升农民队伍里分出商人、官员、手工业者等各种职业。大户人家的宅院比土窑洞有了艺术讲究,建筑、雕刻、绘画、楹联、题字需要建筑师、雕刻家、画家、文人、书法家来完成。这些人出现增多,古镇显然成为复杂群体构成的社会。今天行走古镇,抬头或许你就会发现古建筑上一副王如玉编的楹联,或者是王梦鹏的几个题字。当年雕刻图案的某个老石匠的弟子的弟子或许还住在一条街巷。

以前的古镇人从土地上走出来想要改变命运,走南闯北做生意,在镇上也创造出五里商业街、北方民居宅院。今天古镇变得比昔日复杂,行业多,发展得更快。农业科技的进步解放出更多土地另作他用。原先只有一条商业街、一条中心路。那时文昌街还没出现,中心路东西两条新路也没出现,县医院也没有迁入这一地区,县上的其他几个单位也没有进来,动车站、高速出入口站也没建到附近,住宅小区作为新事物也没出现,也没有大的醋坊、家具厂、汽车修理厂、学校。平静单一的农业文明一去不复返,古镇目睹着变得越来越热闹的周边。

北方黄土高原跨越八省,静升古镇代表的是这一个区域变化着的乡野古镇的风格。黄土高原有横跨北方的气势,古镇续写车水马龙的商业历史,古迹想要在热闹中保持永恒。

作者:宋晓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ntenga.com/btgs/13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奔腾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